2024-02-21 來源: 《銀行家》2024年第2期
作者:王玉潔
1876年,朝鮮王朝與日本簽訂《江華島條約》, 在此之后的1878年設立的日本第一銀行釜山分行成為韓國第一家銀行,韓國本國的第一家銀行則是1899年成立的大韓天一銀行(現為友利銀行)。此后,隨著銀行設立越來越多,銀行條例等制度也陸續頒布,韓國銀行業開始發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銀行體系,是執行日本產業政策和侵略政策而掠奪資源的一種手段。1945 年后,由于朝鮮戰爭和美軍戰后支援,直至20世紀60 年代,為了支持經濟發展計劃,銀行系統才在政府的主導下開始發展,并衍生出保險、民間金融等資本市場體系。然而,就在韓國銀行系統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向開放化、國際化邁進的時候,先后被兩次金融危機沖擊, 歷經拆分、合并、重組,銀行系統的發展屢次被打斷。韓國銀行體系形成的過程中,由于韓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家外向型經濟的定位,銀行業極易受到地緣政治形勢變化、國際市場波動及重大國內外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多數時間內為了服從國家戰略而處于被動發展過程中,尚未形成真正符合本國產業特點和民眾需要的銀行經營體系,而這也正是韓國銀行業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
2023年整體情況回顧
2023年,雖然全年始終處在高利率、高通脹、低增長的環境中,但受到下半年出口形勢好轉,以及外商直接投資(FDI)增長的帶動,韓國的GDP、CPI、貿易凈額等方面均取得不錯的成績。
經濟增長趨勢向好
根據韓國銀行公布的數據,韓國在2023年三季度的GDP環比增長0.6%,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保持正增長,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長1.4%,與韓國銀行的預測數據基本一致,預計全年增速將實現1.4%的預期(見圖1)。
在物價方面,受能源價格回落影響,韓國的CPI 從2022年的5.1%回落至3.6%(見圖2)。在進出口方面,全年進口額為6426.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2.1%; 出口額為6326.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7.4%,貿易逆差99.7億美元,這是繼2022年之后連續兩年出現赤字, 但逆差規模較上一年度的477.8億美元明顯縮小。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的報告顯示,2023年,韓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申報金額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連續兩年超過300億美元,達327.2億美元,較上一年度增長7.5%。這一紀錄的產生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帶動金融保險業、半導體和新能源電池等行業的投資額增長(見圖3)。
銀行業經營指標顯著提升
從2022年4月起,韓國銀行連續七次提高基準利率,其中在7月和10月,一次性提高了0.5個百分點,直至2023年1月最后一次加息,將基準利率提升至3.5%, 達到2008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2023年1月后,由于GDP增速預期屢次下調,出口的主力產品半導體遭遇行業周期性下行,韓國銀行未再跟隨美聯儲政策,連續七次暫停加息,將基準利率維持在了3.5%。雖然基準利率未提升,但出于對美元高利率長期化的擔憂, 銀行的實際利率水平一直高于3.5%,根據韓國銀行的統計數據,11月韓國國內銀行新發放貸款的平均利率達到5.26%,比10月又提高了0.02個百分點。由于利率水平的上升,以及家庭負債和企業貸款的增加,銀行業總資產和盈利均較上一年度增長,根據韓國金融監督院的數據,韓國國內20家主要銀行①在2023年三季度末總資產達4313.5萬億韓元(3.3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78%,前三季度實現總營業收入48.8萬億韓元(377.07億美元),同比增長15.51%,凈利潤為19.5 萬億韓元(150.67億美元),同比增長37.9%。經營指標的改善也推高了資本回報水平。在前三季度,韓國國內銀行的資產回報率(ROA)較去年同期提高了0.15 個百分點,達到0.69%,而股本回報率(ROE)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76個百分點,達到9.41%。
整體負債水平攀升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2023年二季度末,包括家庭負債、企業債務和政府債務在內的韓國整體債務總額為5956.9萬億韓元(4.6萬億美元),其中家庭負債為2218.3萬億韓元(1.71萬億美元)、企業債務為2703.3萬億韓元(2.09萬億美元)、政府債務為1035.2萬億韓元(7998.86億美元),債務/GDP比率達到273.1%,比一年前提升了4.9個百分點,在31個OECD成員國中是第9高的,而所有31個OECD成員國的平均債務/GDP比率為229.4%,較一年前下降了14個百分點,在所有OECD成員國中,只有韓國的債務/GDP比率上升。
韓國家庭負債水平持續攀升。國際金融協會(IIF)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韓國家庭負債占GDP的比重為100.2%,在調查的34個國家和地區中居首位,且自2020年起多數時間內位居榜首,這與疫情期間超低的借貸成本、持續上漲的房地產價格密切相關。根據BIS在其官網公開的主要國家家庭平均總負債本息償還比率(DSR),以2023年二季度末為準,韓國為14.2%,這一數字與前一季度相比上升0.1個百分點,與一年前相比上升1個百分點,再次創出了歷史新高。韓國家庭的DSR自從2020年第三季度(12.3%)創下歷史最高值后,到2023年二季度一直保持著上升趨勢。
家庭債務DSR是家庭1年內支出的債務本息與年收入之比,該比率越高,意味著與收入相比,債務償還負擔越大。以2023年二季度為準,韓國家庭的DSR比17個調查對象國的平均值(9.9%)高出4.3個百分點,繼澳大利亞(17.9%)、挪威(17.7%)、加拿大(14.4%)之后排在第4位,與美國(7.7%)、日本(7.4%)、德國(5.2%)、法國(6.3%)等主要國家相比高出兩倍左右。特別是2020年一季度后,該比率連續14個季度上升的國家只有韓國(見圖4)。
信貸風險暴露增加
根據韓國金融監督院的數據,韓國20家主要銀行的貸款不良率已經從2022年三季度末的0.38%提升到2023年三季度末的0.44%。根據韓國已上市四大商業銀行國民、新韓、韓亞、友利銀行公布的第三季度公告,合計不良貸款余額從2022年末的2.28萬億韓元(17.62億美元)增加到2023年三季度末的2.9萬億韓元(22.41億美元),增幅達27.29%。而同期,四大商業銀行總貸款余額從1295.78萬億韓元(1萬億美元)增至1334.27萬億韓元(1.03萬億美元),增長率2.96%。在總貸款中,不良貸款比率從0.17%提高到0.21%,提高了0.04個百分點。
分部門來看,公司類貸款的不良貸款增幅更大。四大商業銀行的企業貸款部門不良貸款從2022年末的1.53萬億韓元(11.82億美元)增加到2023年三季度末的1.98萬億韓元(15.3億美元),增加了29.0%,個別銀行增幅達到46.3%。與之比較,家庭貸款部門的不良貸款從7462億韓元(5.77億美元)增加到9234億韓元(7.13億美元),增加了23.7%。陷入破產的企業也劇增。從法院統計月報來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韓國全國法院受理的法人破產案件達1213件,比去年同期(738 件)激增64.36%。
銀行業案件頻發
2022年,友利銀行的700億韓元(約合5409萬美元)“挪用公款”事件后,各個金融部門均采取措施加強內部控制,但2023年仍接連曝出MG新村金庫②遭遇擠兌、慶南銀行貪污案和大邱銀行非法開戶等案件,暴露出地方性銀行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據韓國檢方披露,慶南銀行PF業務主管李某通過偽造和使用提款單,挪用公司資金達到3089億韓元(2.39億美元), 甚至超過了前一年友利銀行的貪污規模。此外,根據金融監督院的檢查,大邱銀行的員工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開設了總計1662個股票賬戶;國民銀行證券代理部門的員工則獲取了客戶的未公開信息,并提前購買了該公司的股票,獲利127億韓元(981萬美元)。
金融監督院還在2023年11月對12家銷售與H股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掛鉤的ELS③產品的金融機構進行了調查。調查的原因是收到消費者投訴稱,銷售產品的銀行和券商并沒有正確評估投資人資產狀況,并通過聲稱ELS產品很安全等誤導性方式讓他們投資,但當恒生指數大幅波動時,卻未聯系他們。這些消費者于2021年購買了3年期ELS產品,但是隨著掛鉤的H股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自2021年的高點12000點左右跌至2023年末的6000點以下,投資人面臨大量損失。為避免恒生指數持續下跌擴大損失,韓國5大銀行在2023年大量賣出將于2024年6月到期、價值超過約8.4萬億韓元(64.91億美元)的ELS產品,導致消費者投資遭受損失。而金融監督院的調查結果也發現,相關銀行對ELS產品的KPI指標設定、銷售限額管理及銷售過程中的告知、合同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問題(見圖5)。
韓國經濟的“灰犀牛”——房地產PF貸款
2023年7月,MG新村金庫因600億韓元(4636萬美元)的房地產PF貸款爆雷,宣布關閉一家分支機構。此消息引發大量儲戶擠兌取款,導致MG新村金庫進一步陷入經營困難。該起事件引發市場和民眾擔憂,聯系到近年來該機構頻發的貪污、詐騙、賄賂等一系列案件,行政安全部聯合金融監管部門迅速對MG新村金庫進行檢查,頒布監管標準,健全監管和內部管理體系, 以化解風險。
2023年12月28日,韓國施工能力排名第16位的中型骨干建筑商——泰榮建設因房地產項目融資(PF) 面臨流動性危機,申請進入企業重組程序。觸發重組的主因是首爾某寫字樓開發項目的480億韓元PF貸款到期當天未能償還,而據業界推算,泰榮建設的PF貸款余額為3.2萬億韓元(24.73億美元),三季度末泰榮建設的債務率已達478.7%,是施工能力評估排行前35位的建筑商中最高的。此事迅速引發政府、銀行、建筑商等相關方的恐慌,主要債權銀行產業銀行和以國民銀行為首的債權團迅速采取貸款期限調整、提供新貸款等救濟措施以圖救助企業脫困。
這兩起風險事件都與房地產高度關聯。韓國房地產發展的高峰期始于2020年,在當時的低利率環境下,房地產相關的信貸規模迅速增加。據韓國金融監督院的統計,房地產PF貸款從2020年末的92.5萬億韓元(714.74億美元)增至2021年末的112.9萬億韓元(872.36億美元)、2022年末的130.3萬億韓元(1006.81億美元),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各層級金融機構均參與其中。從2022年開始,由于韓國被迫跟隨美國加息,利率快速上升,房地產市場又陷入低迷,金融機構也開始重視相關風險,房地產PF貸款增長放緩,規模仍在2023年6月末達到133.1萬億韓元(1028.45億美元,見表1)。而房地產PF貸款逾期率則是一路攀升,從2021年末的0.37%迅速升至2023年3月底的2.01%,證券公司的PF貸款逾期率更是高達15.88%。
根據韓國金融投資協會的數據,大部分韓國家庭的房貸都是浮動利率貸款,而由于擔心美國高利率的長期化,借貸成本持續攀升,到2023年10月,已上市四大商業銀行國民、新韓、韓亞、友利銀行的貸款利率上限已突破7%,債務負擔的加重使得房貸違約率持續上升,相關壓力將進一步傳導至韓國金融行業。
回顧2023年,韓國經濟呈現出低開高走的復蘇趨勢,創紀錄的FDI數字、年末逆勢上漲的半導體出口數據、大幅回落的CPI漲幅,再次證明了韓國這個外向型經濟體一直以來的強大韌性。另一方面,與國際經濟走勢趨同、易受國際重大事件的影響,也是韓國經濟無法回避的事實。對銀行業來說,高利率環境和經濟復蘇為國內銀行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資產規模、盈利能力創下歷史新高并有望續創輝煌。但不容忽視的是,在高利率環境下,韓國國內的負債規模持續攀升所帶來的違約率上升已傳導至銀行業,ELS產品銷售、房地產PF融資、銀行案件頻發等潛在風險有可能影響金融行業的穩健運行,亟需政府監管和金融機構自身的改革來應對其中暴露出的內控問題。
2024年展望
展望2024年,世界經濟形勢仍不明朗,韓國政府想要保持住經濟持續復蘇的勢頭任重而道遠,民眾對經濟發展的信心需要重建,刺激政策、改革措施迫切需要見到實效,這些既會影響本年度韓國政界最重要的事件——國會選舉,也會受到國會選舉結果的影響。
經濟增長預期向好
在連續七次停止加息、能源價格回落、CPI漲幅下降、半導體行業復蘇等一系列利好消息的支撐下, 2024年的韓國經濟繼續呈現出向好趨勢。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最新預測,2024年韓國的經濟增速將達到2.3%,相較于2023年9月的預測值2.1%上調了0.2個百分點。而韓國央行則在2023年底最新的預測中將2024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0.1個百分點至2.1%,雖然低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洲開發銀行(ADB)、韓國開發研究院(KDI)發布的預期值(2.2%),與韓國金融研究院持平,但是整體來看,各家機構對韓國2024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基本都在2.0%—2.3%之間,明顯高于2023年1.4%的增長預期, 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1.4%的實際增長(見圖6)。
做出較高預測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經濟的復蘇, OECD預測2024年中國的經濟增速為4.7%,相較于9月的預測值4.6%上調了0.1個百分點,這對與中國貿易往來密切的韓國經濟恢復有所幫助;另一方面則是最近韓國出口以半導體為中心呈現恢復勢頭。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的數據,2023年12月,韓國的月度出口額、貿易順差、半導體出口三項統計數據都創下了年內最高水平。12月出口額同比上漲5.1%,達576.6億美元,在時隔13個月反彈后,已連續3個月保持增長趨勢。同期,進口額減少10.8%,達531.8億美元,韓國貿易收支順差為44.8億美元,貿易收支已連續7個月實現順差。
2023年,汽車、顯示器、船舶等出口保持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再加上半導體產業逐漸回溫,出口恢復向好。陷入周期性低谷的半導體行業逆勢而上創出佳績,出口額在12月突破100億美元大關,并連續2個月同比實現大漲。由于韓國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占據重要一環,半導體芯片的產量和出貨量都是一直以來備受矚目的指標之一,半導體產業從長達一年多的低迷中逐漸恢復,也被業界認為是2024年進出口貿易向好發展的主要動力。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AI)規模壯大,市場需求增加,半導體盈利預期進一步提升。
高利率高通脹狀況有望緩解
韓國銀行行長李昌鏞在2024年新年致辭中就貨幣政策表示,“與去年大部分央行為了應對高物價而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不同,今年主要國家的加息周期即將結束,各國政策將有所差別。”他還補充道,“今年,韓國央行將把物價穩定作為首要任務。”“同時,我們需要找到經濟復蘇和金融穩定的最佳政策組合。”這說明韓國銀行已經在準備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但也要考慮物價水平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雖然2023年末韓國CPI已降至3.6%,但這仍是1998年以來第三高的數值, 僅次于2022年的5.1%和2011年的4%。韓國銀行的2024 年貨幣政策指引稱,將維持緊縮的貨幣政策,直至確信CPI能觸及2%這一通脹目標,同時預測韓國通脹將在2024年四季度或稍晚達到通脹目標。由于市場普遍預測美聯儲今年將啟動降息進程,部分韓國經濟學家預測韓國央行可能會在三季度啟動降息進程,這將有助于緩解家庭和企業債務壓力,促進消費和經濟增長(見圖7)。同時,通脹水平如能按預期達到目標,將進一步助力經濟的復蘇與增長。
金融監管醞釀改革
針對近兩年來銀行業貪污、欺詐、侵害消費者權益等問題頻發的狀況,金融委員會在2023年12月宣布對現行的《銀行業監督條例》進行修訂,改革方案包括將內部控制的評價權重由當前的5.3%大幅提升至15%, 盈利能力則從10%下調至5%。韓國金融監督院也對2022 年出臺的《國內銀行內部控制創新計劃》進行了相應調整,包括將有關標準的適用時間大幅提前、合規官資質要求提升、員工績效考核方案調整、限制PF貸款比例等。監管層面如此明確地加強監管的動作,有望改善銀行業的內部控制狀況,減少金融案件的數量,有利于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2023年,在整體債務攀升、利率持續高位的環境中創下盈利記錄的已上市四大商業銀行已經引發了民間對于金融行業的負面評論,迫于政府方面的壓力,首個以銀行為核心的金融業共贏計劃于3月出臺。當時,國民銀行、新韓銀行、韓亞銀行、友利銀行等四大銀行宣布了總額達6000億韓元(4.64億美元)的金融支援計劃,包括降低貸款利率、免除費用等,以減輕民眾的利息負擔。但隨著利率持續高位、經濟增長達不到預期, 第二次金融業共贏融資的需求再次被提起。在總統尹錫悅親自出面強烈批評后,銀行業于12月宣布了價值2萬億韓元(15.45億美元)的額外支持計劃,包括向遭受疫情和高利率、高物價之苦的個體戶和小企業主退還1.6萬億韓元(12.36億美元)的利息等措施。
金融系統穩定性面臨挑戰
2023年,盡管貨幣政策始終處于緊縮周期,利率水平持續高位,但家庭負債和企業債務規模仍在持續增加。截至2023年11月,銀行系統的家庭貸款已經連續八個月增長,并且預計仍將保持增長,家庭負債占GDP的比例已超過100%,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屬于比較高的,這對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提出了進一步的挑戰, 尤其是2023年同期銀行系統的逾期率、不良率等風險指標也在同步增長。政府計劃通過提供政策性貸款、提高固定利率貸款占比、定期重檢家庭DSR比率等措施,在2027年之前將家庭負債占GDP的比重控制在100%以內。
2024年1月8日,韓國金融監督院宣布對12家銀行和證券公司進行現場檢查,檢查的重點是在過去的ELS 銷售過程中是否存在“不完全銷售”、推薦客戶認購卻沒有準確揭示投資損失風險的情況。據統計,截至2023 年11月15日,與H股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掛鉤的ELS產品總銷售額為19.3萬億韓元(149.13億美元),其中銀行銷售了15.9萬億韓元(122.86億美元),證券公司銷售了3.4萬億韓元(26.27億美元),如圖8所示。存量ELS產品中大部分是2021年銷售的,有價值約15.4萬億韓元(118.99億美元)的ELS產品將于2024年到期, 這其中又有10.2萬億韓元(78.81億美元)集中在上半年到期。這些ELS產品持有人中90%是零售投資者,其中的30%是由65歲以上投資者持有。如何妥善處理這些產品帶來的內控問題和民事訴訟,避免再次出現類似投資風險問題將是監管部門和整個銀行體系的一大挑戰。
為了應對潛在風險,給金融系統提供流動性支持,韓國政府目前有資金達85萬億韓元(656.78億美元)的市場穩定措施,包括債券市場基金、公司債券購買計劃和房地產相關融資擔保等。這些措施最初是針對2022年韓國一家游樂園開發商違約導致短期借貸成本飆升時實施的,后來在2023年年中的MG新村金庫風險事件和年末的泰榮建設破產事件中均延續了此項措施,政府也有意向擴充此項措施涉及的資金到100萬億韓元(772.69億美元)以上,以及為PF項目提供稅收減免政策,完善房地產建設項目的有關制度等,為市場提供信心和支持。
政策走向至關重要
韓國主要貨幣政策參與者在歲末年初的一系列表態顯示了恢復經濟的信心和決心,針對當前市場對債務規模增長、ELS產品銷售、PF項目等問題的擔憂,表示將繼續提供針對性的政策支持。韓國本屆政府自成立以來,陸續出臺了旨在恢復民生、刺激經濟、控制風險的一系列政策,并計劃在2024年繼續維持、擴大這些政策,包括為控制食品、原材料漲幅而進行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為恢復房地產市場、控制房價而推進的公租房項目,為小工商業者提供利率、電費補貼,為困難家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刺激國內旅游、吸引外國游客,為支持出口提供融資支持、運輸支持、稅收支持等,提供關于基礎設施投資、鼓勵研發投入、支持尖端制造業的財政政策,以及政府層面的外交努力,通過這些組合政策全力支持民生經濟恢復、控制潛在風險、提升經濟活力。
作為這些政策制定者的韓國本屆政府,自上臺以來一直處于朝野對峙的局面,決策效率、政策落地等方面掣肘頗多。在2024年,韓國國會將重新選舉,當前執政的國民力量黨亟待重掌立法機構,一改本屆政府上臺兩年來“朝小野大”的尷尬局面,將一系列財政補貼、基建投資、發展規劃等政策落地實施,全面恢復和刺激經濟。4月10日,選舉結果就將面世,在這之前,需要朝野共同努力來保持經濟發展的相對穩定、保持金融行業的穩健運行。
(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首爾分行總經理)
責任編輯:張志敏
① 包括5大國有政策性銀行,15家全國性及地方商業銀行。
②“MG新村金庫”是韓國房地產業的主要貸款機構,在韓國擁有1000多家分支機構,每年有超過40%的韓國消費者使用其金融服務。
③ ELS是一種固定收益金融工具,根據某些股票(例如股票指數或一組選定股票)的表現獲得投資回報。如果指數在到期時下跌35%至55%,本金就會出現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