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精品在线播放,wwwwwwxxxxxx,干在线视频,www.545dd.com,最新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午夜三级中文字幕

資產管理 | 華夏理財苑志宏:新時代銀行理財的使命與責任

2023-01-05  來源: 《銀行家》2022年第12期


作者:苑志宏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十九屆中央第八輪巡視情況時強調,金融工作是國家重要的核心工作和國之大者,不僅關乎“經濟”,更關乎“政治”,要深刻認識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增強金融報國情懷和事業心責任感,堅定不移走好中國金融特色發展之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增強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永葆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是當前和未來做好我國金融工作的基本原則,必須予以堅持和貫徹。

 

作為金融行業的一大分支,銀行理財一直以來承擔著居民財富管理和實體經濟投融資支持的重要職責,業務規模持續增長,投資者群體不斷擴大,與金融市場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日益緊密,做好銀行理財工作對于做好金融工作乃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資管新規頒布實施后,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業務本源,全面實現凈值化轉型,業務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在實現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踐行好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提升專業性是必不可少的依托和保障。

 

踐行政治性和人民性的深刻內涵和實踐探索

 

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

 

政治性解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決定金融工作的政治方向和發展導向。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最核心的就是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折不扣執行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銀行理財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就是要緊密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三項重點任務,扎實推進,久久為功。

 

服務實體經濟,要求銀行理財將產品端募集的資金通過債券投資、股票投資、債權投資、未上市股權投資等多種形式投入實體經濟運行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要求銀行理財發揮社會資本的功效,參與社會再生產,實現價值創造與價值增值。

 

防控金融風險,要求銀行理財堅持穩健運作,堅守合規經營底線,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建立覆蓋銀行理財業務全流程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不斷增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

 

深化金融改革,要求銀行理財堅持守正創新,持續在產品創設、投資策略、服務模式、金融科技等領域創新探索,不斷提升銀行理財運作效能和投資收益,實現經濟社會綜合貢獻的最大化。

 

近年來,銀行理財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不斷增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黨對銀行理財工作的領導全面增強。早期的銀行理財業務分散在商業銀行個人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場等多個條線部門,不僅在業務經營上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還由于缺乏專職黨組織的歸口領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黨對銀行理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勢必影響到銀行理財業務的長期健康發展。

 

2014年7月,原銀監會發布《關于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4〕35號),要求開展銀行理財業務的商業銀行設立專門的理財業務經營部門,負責集中統一經營管理全行理財業務;明確理財業務與信貸等其他業務相分離。商業銀行設立專門的理財業務部門,在專職理財部門成立黨支部,增強了黨對銀行理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助于銀行理財業務的長期健康發展。

 

2018年4月,資管新規頒布,要求具有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銀行理財經營業務。2019年5月,第一批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開啟了銀行理財的高質量發展進程,截至2022年10月末,共有3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或籌建。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公司層面的黨組織也隨即成立,公司經營發展中的“三重一大”事項均提交黨組織前置審批,黨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直接領導得到全面增強,業務管理邁入更高層次。

 

銀行理財落實政策法規持續深入。2018年資管新規頒布實施以來,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規,推動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資管行業回歸資管本源。銀行理財行業積極貫徹黨中央對加強金融監管的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有關政策法規。在存量業務方面,對照逐條逐項加速整改,有效化解了歷史包袱積累的存量風險。一是保本理財產品實現清零。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已經由資管新規實施前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基本完成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二是銀行理財基本實現凈值化轉型。截至2022年6月末,銀行理財凈值化率達到95%,較資管新規實施初期的2018年大幅提升68個百分點。三是同業理財和多層嵌套大幅壓降。截至2021年末,同業理財規模降至541億元,較資管新規實施前的2.13萬億元規模大幅壓降。在新增業務方面,嚴格按照最新政策法規標準,合規展業,奠定了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堅實的基礎。

 

銀行理財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提升。資管新規賦予銀行理財更多的募集選擇和更大的投資范圍,銀行理財既可以發行公募理財產品,也可以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的投資也基本可覆蓋全市場資產品類,這使得銀行理財相較于其他資管產品,具備更強的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截至2022年6月末,銀行理財通過投資債券、非標準化債權、未上市企業債權等資產,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25萬億元,相當于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7.5%。

 

銀行理財積極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銀行理財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支持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縣域疫情防控能力。截至2022年6月末,銀行理財投向鄉村振興、扶貧、疫情防控等專項債券規模超過1500億元。

 

銀行理財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截至2022年6月末,ESG主題銀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1049億元,同比增長1.44倍,銀行理財投資綠色債券規模超2500億元。

 

銀行理財還積極通過產品創新,支持國家區域協調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近年來,建信理財、中郵理財、招銀理財、華夏理財、平安理財等銀行理財子公司結合自身所在區位優勢,發行具有區域發展特色的銀行理財產品,積極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向縱深推進。

 

堅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人民性解決“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決定金融工作的基本立場和根本宗旨。堅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最本質的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銀行理財堅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就是要始終著眼于人民群眾財富的保值增值,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作為新時代銀行理財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銀行理財必須貼近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創設結構清晰、信息透明的理財產品,提供高效及時、貼心溫暖的理財服務,貢獻風險可控、回報合理的理財收益,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進程。

 

銀行理財必須融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銀行理財資金來源于人民群眾生產所得、生活所余,銀行理財收益更是最終來源于人民群眾真實社會生產活動的勞動創造和價值積累。

 

銀行理財必須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的行業形象和品牌理念。銀行理財必須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為人民群眾可以信賴的重要財富配置場域。

 

近年來,銀行理財踐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不斷深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銀行理財客戶基礎進一步擴大。截至2022年6月末,銀行理財投資者數量達到9145萬戶,較2020年末增加120%。近年來,銀行理財充分依托遍布全國城鄉的商業銀行網點開展線下服務,同時不斷探索借助新興互聯網提供線上服務,持續提升客戶服務的觸達便捷性和體驗舒適度。銀行理財投資者數量的快速增長,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銀行理財的認可度持續增強,銀行理財的大眾理財產品屬性進一步深入人心,從量的維度詮釋了銀行理財人民性的不斷深入。

 

銀行理財投資收益保持穩健。相較于公募基金的“相對收益”目標特征,銀行理財始終堅持“絕對收益”目標,充分發揮資產配置平臺的組合投資優勢,利用商業銀行體系特有的信息獲取和資產挖掘優勢,開展穩健投資,獲取“絕對收益”。自2016年以來,銀行理財為客戶創造的年度收益總額均保持在1萬億元左右,累計創造收益總額突破6萬億元,無論是收益的穩定性還是收益總額都顯著優于公募基金(見表1)。銀行理財收益保持穩健,體現了銀行理財堅持客戶利益至上的原則,從質的角度詮釋了銀行理財人民性的不斷深入。



 

銀行理財創新服務社會養老需求。我國已經步入中度老齡化國家行列,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3.5%,社會存在巨大的現實和潛在養老需求。截至2021年末,我國積累的養老金總規模僅有13萬億元,養老金規模積累明顯不足,一個重要原因是“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較為緩慢。2021年9月,銀行理財開展“四地四機構”的養老理財試點,2022年2月,銀行理財擴大養老理財試點至“十地十機構”。截至2022年6月末,我國養老理財產品數量為27只,金額達到600億元,投資者數量超過23萬人。養老理財是我國“第三支柱”商業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我國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養老理財的創新實踐,體現了銀行理財始終服務于人民群眾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福祉的初心使命,從發展的角度詮釋了銀行理財人民性的不斷深入。

 

提升專業性的內在要求和實現路徑

 

專業性解決的是銀行理財發展的能力問題,決定銀行理財工作的服務質量和發展成效,是業務發展的基本依托和核心競爭力。新時代銀行理財提升專業性最關鍵的是要堅持市場化的發展道路,不斷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持續吸納、培養、造就人才,形成一大批講政治、守規矩、懂業務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支撐銀行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

 

銀行理財提升專業性核心在人。銀行理財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是人與人打交道的行業,現代服務業更是蘊含專業技能、帶著感情溫度的行業。銀行理財的服務質量取決于從業人員的專業性,銀行理財的服務溫度也取決于從業人員的職業性,從業人員是銀行理財的核心資產,是銀行理財專業性的集中體現。

 

銀行理財提升專業性必須堅持市場化的發展方向。銀行理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遵循市場“優勝劣汰”原則,實現“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任用選拔機制,讓更優質的專業資源在銀行理財行業實現最好的聚集。

 

銀行理財提升專業性還必須堅持法治化的發展基礎。市場經濟同時也是法治經濟,銀行理財事關公眾直接經濟利益,更加需要依賴法規政策對其中的經濟利益關系予以規范約束。因此,銀行理財的專業性以及由此派生的銀行理財創新必須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進行。

 

資管新規頒布實施以來,銀行理財加速了專業化進程,一大批來自公募基金、保險資管、券商資管等成熟資管機構的市場化人才紛紛加入新興的銀行理財子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快速成長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支重要的專業力量。

 

銀行理財的市場化程度日益提升。資管新規之前,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占據主流地位,銀行理財廣泛采取“資金池”運作模式,在“剛性兌付”的預期下,銀行理財的投資業績與客戶的實際收益關聯度不高,市場和客戶對銀行理財實際運作成效的關注度并不高,銀行理財的運作是一個“黑箱”。資管新規頒布實施后,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本源,全面實現凈值化轉型,銀行理財的運作業績與客戶的實際收益建立了直接的關聯,銀行理財產品定期披露凈值客觀上加速了銀行理財市場化進程,“投研引領”“研究創造價值”快速取代了“政策制度紅利”和“監管套利”,銀行理財通過市場化改革倒逼專業化能力提升。

 

銀行理財的運作體系日益完善。資管新規頒布實施后,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成立,銀行理財的運作體系日益完善。在銷售體系建設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突破原有母行渠道的束縛,大力拓展第三方代銷渠道,直面資管行業的激烈競爭。在產品體系建設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主動對標公募基金和保險資管,加速產品創新,豐富產品貨架。在投資投研體系建設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建立覆蓋宏觀、政策、行業、企業等在內的“四位一體”投資投研體系,提升投資投研體系的價值創造能力。銀行理財子公司加快建立與市場化資管機構相匹配的運營體系和風控合規體系,加大金融科技體系投入。目前,銀行理財的運作體系正在加速建立完善,大有趕超公募基金和保險資管的“后來者居上”之勢。

 

銀行理財投資的標準化程度大幅提升。隨著經濟社會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全市場標準化資產的占比日益提升,標準化資產在流動性、信息對稱、定價效率等方面較非標準化資產有明顯提升,標準化資產占比高是成熟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標志,也從側面體現了市場參與者專業性的增強。截至2022年6月末,銀行理財投資債券類資產21.58萬億元,占總投資資產的68%,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大幅提升19個百分點。銀行理財投資標準化程度的提升,體現了銀行理財投資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和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提升。

 

時代使命與社會責任

 

黨的二十大為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確定了任務,銀行理財行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完整、準確、全面領會二十大精神,必須堅決予以貫徹落實。

 

銀行理財的奮斗方向

 

必須圍繞中心任務持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銀行理財置身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必須圍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這個中心任務,持續奮斗,貢獻力量。

 

必須聚焦首要任務真抓實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銀行理財必須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融入新發展格局,促進擴大內需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融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必須抓住實體經濟這一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銀行理財必須牢牢抓住服務實體經濟這一發展著力點,創新理財資金運用形式,將更多理財資金從地產、城投類項目轉移到實體經濟上來,支持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銀行理財的重要遵循

 

銀行理財必須強化合規經營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資管新規頒布實施后,銀行理財實現“潔凈起步”,完成了各項監管整改工作,合規基礎得到全面夯實,未來監管部門對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金融業務的監管將更趨嚴格,銀行理財必須進一步強化合規經營意識,堅守合規經營底線。

 

銀行理財必須堅持穩健經營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銀行理財屬于大眾理財產品,對風險的防范更顯重要,“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資管屬性要求銀行理財必須堅持穩健經營特征,向理財客戶充分揭示銀行理財投資風險,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開展風險特征與收益目標相匹配的投資,為人民群眾創造穩健理財收益。

 

銀行理財必須重視資本市場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三十余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發展和改革始終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國資本市場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升。資本市場與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連,銀行理財必須重視資本市場機遇,通過債券、股票、基金、公募REITS等投資工具充分分享資本市場和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紅利,在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為客戶創造優質收益。

 

銀行理財新的時代使命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完善分配制度需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特別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銀行理財作為大眾理財產品,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廣大城鄉居民財富配置的重要領域,是我國廣大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銀行理財必須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優質的理財收益,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貢獻力量。

 

全力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承載各類生產要素資源配置的核心場域,是社會物質財富創造的源泉,是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物質基礎。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行業的收益來源本質是實體經濟利潤的讓渡,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行業發展的初心使命。因此,實現金融服務好實體經濟,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對金融行業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長遠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銀行理財作為我國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全力服務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優質理財資金,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對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十分重要,銀行理財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資管產品,在居民財富配置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優秀的業績,完全可以通過養老理財切入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服務居民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銀行理財應當充分運用好養老理財這一創新品類,抓住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政策機遇,分享我國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時代紅利,為健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貢獻力量。

 

(作者系華夏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

 

責任編輯:魏敏倩